Notice: file_put_contents(): Write of 21039 bytes failed with errno=28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var/www/tgoop/post.php on line 50
即刻精选@jike_collection P.10070
JIKE_COLLECTION Telegram 10070
又刷到一篇写Temu的好稿子,甚至可能是年度最佳。

不是纯行业视角,所以和大多数商业报道画风差别很大,看得出来有操盘采访打底,但也没有限死在怎么做生意的话题边界,就像这篇长文的引言所说:

「Temu从来不只是一个关于电商的游戏,更是一个有关城市规划与国家发展的隐喻。」

- Temu并不是中国商品冲垮美国市场的争议源头,早在Temu甚至拼多多都还不存在的年代,亚马逊上来自中国的跨境卖家就贡献了接近50%的GMV,因为亚马逊的商业模式就是依靠卖家投流,所以长期以来整个盘子都被捂在闷声赚钱的默契里,至少在明面上,美国人并不介意由便宜的中国货来遏制经济通胀;

-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开始的去工业化,除了让美国尝到了制造业空心化的苦果——这结论早已没什么新意了——之外,还有一个附加效应,就是让美国成为了一个运行在仓库之上的国家,96%的工业空间都被仓库租用了,原因很清晰,作为第一大消费国,美国人的内需一直强得惊人,但那些商品美国人自己又是不生产的,所以需要越来越多、且永远也不够用的仓库,来储存全球的产能供给,并最终服务美国人的消费热情;

- 仓库短缺的环境,导致亚马逊向卖家提供的储存费用日趋上涨,随后在客观上挤压了中国卖家的备货成本,做贸易的应该都明白,库存是非常敏感的指标,稍微风吹草动都会造成极大的财务影响,恰好Temu开始发展美国本土发货的业务,那些已经在亚马逊上开店的中国卖家开始用Temu甩卖尾货,这类商品对价格的退让度很高,因为卖掉总比烂在仓库要好;

- Temu也愿意把流量免费导给这些卖家,唯一的要求就是上新,只要卖家每天新上架的SKU达标,Temu几乎就能保证这些货都能卖完,因为Temu的SKU只有千万级,在商品经济发达的美国,单看种类可能还不如一些便利店,相比之下,亚马逊的SKU有8.5亿,这是Temu现在望尘莫及的山巅;

- 依靠周转更快和不用投流,在Temu获得成功的中国卖家即使容忍了更低的售价,也能保持至少和亚马逊齐平的利润率,这相当于Temu在打补贴战,用中国工厂、亚马逊不要的库存和原本就是他们供应商的中国大卖家,合作博弈出传统跨境电商所不能承受的低价,从杰夫·贝佐斯的帝国角落撕开了一条裂缝;

- Temu的业务,分为半托管和全托管两种模式,上面这种需要卖家自己从美国仓库发货的,是半托管模式,最近一年才开始发力,因为配送速度更快,全托管模式才是Temu此前真正打入美国腹地的杀手锏,卖家把货发到Temu的中国仓库,然后什么都不用管了,由Temu给这批东西核价,接着一条龙的搞定跨过运输、清关、存放、交付和售后,就像是自营一样;

- 或者说,全托管和半托管开始打破了电商行业原本以自营和第三方来做区分的惯例,开始基于供应链分工而非卖家主体实施新的分配规则,全托管模式让Temu可以一边享受小额商品免税的政策,一边充分利用跨境的成本优势——向弗吉尼亚州发包裹,从北卡罗来纳州要1.94美元,而从上海跨越20倍的距离,只要1.12美元;

- 唯独没法靠卷制胜的,是最后一公里,这是实打实的硬成本,Temu再怎么利用中国的生产优势,都得老老实实的和亚马逊一样,使用美国自身的物流配置,把货品交到用户手上,Temu想了很多办法,包括尝试招揽顺风车配送,但基本上都无法消化它的销售规模,所以Temu什么都能比亚马逊便宜,只有在境内送货这块,比不过已经投建物流基础设施数十年了的亚马逊;

- 但是最后一公里不但是商业问题,更是社会问题,美国的城市规划,将中产和富裕阶层均匀的铺洒到了城市外围,打造了「郊区大House」的生活图景,这种低密度的住宅网络,加上本就昂贵的人力资源,让最后一公里成了美国电商的成本巨兽,吞噬一切提升效率的可能;

- 美国不是没有人口密度高的居民区,但这往往和居住品质成反比关系,人越拥挤,越接近街区(neighborhood)的成分,是中下阶层和穷人生活的地方,在很大程度上,街区已经习惯了被遗忘和忽视,快递丢件见怪不怪,硅谷热衷于开发的送货机器人,也显然根本就没考虑投放到劫案高发的这种地方;

- 但街区是需要Temu的,和中国五环外需要拼多多有所不同的是,除了便宜之外,街区的商业设施是严重退化掉的,没有商超愿意开在每隔几个礼拜就要换新玻璃的地区,只有当铺、酒铺和一元店能在这里生根发芽,所以Temu对于街区的住户来说,是一扇重新获得消费便利的大门,而Temu在美国的讨论很有拼多多前些年在中国的待遇,如果去Instagram之类的社区问谁用过Temu,可能没人举手,或者鄙夷Temu的东西质量太差,而那些真正用Temu频频下单的人,多半没有互联网的发言权;

- 曾经日夜轰鸣的工厂沦为密密麻麻的仓库,城市里的中产阶级社区排着队退化为秩序混乱的街区,「造福特车、开福特车」的工人变成朝不保夕的失业者,这固然是Temu成功的原因,却不是Temu造成的后果,如果只看得到Temu的便宜,也就无异于盲人摸象的选择性略过这个世界过去半个世纪以来主动拥抱的结构。

by @阑夕ོ https://mp.weixin.qq.com/s/Jy8l2mpcN9xOYlTZ5mlo8A #科技圈大小事
👍184🤮4💩1



tgoop.com/jike_collection/10070
Create:
Last Update:

又刷到一篇写Temu的好稿子,甚至可能是年度最佳。

不是纯行业视角,所以和大多数商业报道画风差别很大,看得出来有操盘采访打底,但也没有限死在怎么做生意的话题边界,就像这篇长文的引言所说:

「Temu从来不只是一个关于电商的游戏,更是一个有关城市规划与国家发展的隐喻。」

- Temu并不是中国商品冲垮美国市场的争议源头,早在Temu甚至拼多多都还不存在的年代,亚马逊上来自中国的跨境卖家就贡献了接近50%的GMV,因为亚马逊的商业模式就是依靠卖家投流,所以长期以来整个盘子都被捂在闷声赚钱的默契里,至少在明面上,美国人并不介意由便宜的中国货来遏制经济通胀;

-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开始的去工业化,除了让美国尝到了制造业空心化的苦果——这结论早已没什么新意了——之外,还有一个附加效应,就是让美国成为了一个运行在仓库之上的国家,96%的工业空间都被仓库租用了,原因很清晰,作为第一大消费国,美国人的内需一直强得惊人,但那些商品美国人自己又是不生产的,所以需要越来越多、且永远也不够用的仓库,来储存全球的产能供给,并最终服务美国人的消费热情;

- 仓库短缺的环境,导致亚马逊向卖家提供的储存费用日趋上涨,随后在客观上挤压了中国卖家的备货成本,做贸易的应该都明白,库存是非常敏感的指标,稍微风吹草动都会造成极大的财务影响,恰好Temu开始发展美国本土发货的业务,那些已经在亚马逊上开店的中国卖家开始用Temu甩卖尾货,这类商品对价格的退让度很高,因为卖掉总比烂在仓库要好;

- Temu也愿意把流量免费导给这些卖家,唯一的要求就是上新,只要卖家每天新上架的SKU达标,Temu几乎就能保证这些货都能卖完,因为Temu的SKU只有千万级,在商品经济发达的美国,单看种类可能还不如一些便利店,相比之下,亚马逊的SKU有8.5亿,这是Temu现在望尘莫及的山巅;

- 依靠周转更快和不用投流,在Temu获得成功的中国卖家即使容忍了更低的售价,也能保持至少和亚马逊齐平的利润率,这相当于Temu在打补贴战,用中国工厂、亚马逊不要的库存和原本就是他们供应商的中国大卖家,合作博弈出传统跨境电商所不能承受的低价,从杰夫·贝佐斯的帝国角落撕开了一条裂缝;

- Temu的业务,分为半托管和全托管两种模式,上面这种需要卖家自己从美国仓库发货的,是半托管模式,最近一年才开始发力,因为配送速度更快,全托管模式才是Temu此前真正打入美国腹地的杀手锏,卖家把货发到Temu的中国仓库,然后什么都不用管了,由Temu给这批东西核价,接着一条龙的搞定跨过运输、清关、存放、交付和售后,就像是自营一样;

- 或者说,全托管和半托管开始打破了电商行业原本以自营和第三方来做区分的惯例,开始基于供应链分工而非卖家主体实施新的分配规则,全托管模式让Temu可以一边享受小额商品免税的政策,一边充分利用跨境的成本优势——向弗吉尼亚州发包裹,从北卡罗来纳州要1.94美元,而从上海跨越20倍的距离,只要1.12美元;

- 唯独没法靠卷制胜的,是最后一公里,这是实打实的硬成本,Temu再怎么利用中国的生产优势,都得老老实实的和亚马逊一样,使用美国自身的物流配置,把货品交到用户手上,Temu想了很多办法,包括尝试招揽顺风车配送,但基本上都无法消化它的销售规模,所以Temu什么都能比亚马逊便宜,只有在境内送货这块,比不过已经投建物流基础设施数十年了的亚马逊;

- 但是最后一公里不但是商业问题,更是社会问题,美国的城市规划,将中产和富裕阶层均匀的铺洒到了城市外围,打造了「郊区大House」的生活图景,这种低密度的住宅网络,加上本就昂贵的人力资源,让最后一公里成了美国电商的成本巨兽,吞噬一切提升效率的可能;

- 美国不是没有人口密度高的居民区,但这往往和居住品质成反比关系,人越拥挤,越接近街区(neighborhood)的成分,是中下阶层和穷人生活的地方,在很大程度上,街区已经习惯了被遗忘和忽视,快递丢件见怪不怪,硅谷热衷于开发的送货机器人,也显然根本就没考虑投放到劫案高发的这种地方;

- 但街区是需要Temu的,和中国五环外需要拼多多有所不同的是,除了便宜之外,街区的商业设施是严重退化掉的,没有商超愿意开在每隔几个礼拜就要换新玻璃的地区,只有当铺、酒铺和一元店能在这里生根发芽,所以Temu对于街区的住户来说,是一扇重新获得消费便利的大门,而Temu在美国的讨论很有拼多多前些年在中国的待遇,如果去Instagram之类的社区问谁用过Temu,可能没人举手,或者鄙夷Temu的东西质量太差,而那些真正用Temu频频下单的人,多半没有互联网的发言权;

- 曾经日夜轰鸣的工厂沦为密密麻麻的仓库,城市里的中产阶级社区排着队退化为秩序混乱的街区,「造福特车、开福特车」的工人变成朝不保夕的失业者,这固然是Temu成功的原因,却不是Temu造成的后果,如果只看得到Temu的便宜,也就无异于盲人摸象的选择性略过这个世界过去半个世纪以来主动拥抱的结构。

by @阑夕ོ https://mp.weixin.qq.com/s/Jy8l2mpcN9xOYlTZ5mlo8A #科技圈大小事

BY 即刻精选


Share with your friend now:
tgoop.com/jike_collection/10070

View MORE
Open in Telegram


Telegram News

Date: |

Members can post their voice notes of themselves screaming. Interestingly, the group doesn’t allow to post anything else which might lead to an instant ban. As of now, there are more than 330 members in the group. So far, more than a dozen different members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group, posting voice notes of themselves screaming, yelling, groaning, and wailing in various pitches and rhythms. In the “Bear Market Screaming Therapy Group” on Telegram, members are only allowed to post voice notes of themselves screaming. Anything else will result in an instant ban from the group, which currently has about 75 members. Matt Hussey, editorial director at NEAR Protocol also responded to this news with “#meIRL”. Just as you search “Bear Market Screaming” in Telegram, you will see a Pepe frog yelling as the group’s featured image. But a Telegram statement also said: "Any requests related to political censorship or limiting human rights such as the rights to free speech or assembly are not and will not be considered."
from us


Telegram 即刻精选
FROM Americ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