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gram Web
把 90 年代的日本拿出来当「反面典型」批斗,不算什么新鲜事。《低欲望社会》和《第四消费世代》我也读了,讲的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

经济生活层面,日本的确是一个带有极致「它者」色彩的符号。比如 YouTube 上相关视频的评论区,充满了「日本人能把任何事做得更好」的感叹,但只要你把镜头转向具体的日本人,评论又全都是「我不可能像他这样活」。

别说美国人,即便是我们自己,谈论「润学」,也要把日本放到优先序列的末尾。毕竟又近又便宜,在国内赚两个钱,定居江浙沪,每个月都去东京过个周末,不难呀。至少在新冠时代之前是这样。

Hell,就连日本人自己的艺术作品,都充满了对日本符号第三者视角的审视。

但我觉得有一个问题,始终是很重要的:一个 homeless 坐在路边看着自己的 homie 一夜成为 TikTok 巨星,开着跑车载着大波金发妹从自己身边缓缓开过的社会;和一个社畜天天想跳楼,但想到自己的领导,明明比自己更拼命更辛苦,还是只能多拿几个年功工资,还是埋头继续这样日复一日吧,的社会。到底哪个更好?

这里的答案当然因人而异,但不会有人以为中国也可以发展到这两种社会里任意一种的程度吧?

https://mp.weixin.qq.com/s/TLWtWcgQsJ7VQXQeXMpA-w
最近时常回想起,2018 年末的那个冬天。

那个冬天去北京的时候,空气里弥漫的除了寒冷,还有一个关键词,「资本寒冬」。我还记得,我从首都机场出来的车上,发了一条 tweet,然后在听 The 1975 的 Love It If We Made It,他们唱「Modernity has failed us.」

但现在回想起来,一切都是生机勃勃的:798 里开了一家喜茶,令人兴奋异常;跟回国的果老师第一次见面,那个时候干燥工厂还只有 9 个全职员工,未和我们的生活进行任何形式的交汇;回爱否看看的时候,大家兴奋地说起年终奖的事……

我觉得可能就是 exactly 那个时间点,让我开始有一种确信:只要亲手去做,不一定改变世界,至少我们可以把握住自己的生活。回家的飞机上,我又听起了那首歌,他们唱:「And I’d love it if we made it.」,无疑是对生活的热切告白。

再后来,我们各自经历了各自生活的灾变。某种程度上,时代也经历了一场灾变,不只是疫情,而是一切的一切。

那次最后一天,跟 team 一起吃火锅的时候,吃了一个我很喜欢的菜,一种薄薄的土豆片。后来我吃火锅经常会点,偶尔会让人觉得,一切就发生在昨天,但睁开眼睛,好像又已经是几个世纪那么远的事情了。
我之前说,「主机游戏」这个概念可能会在 5-10 年内会慢慢死掉,有朋友说这是悲观主义。

现在我说下真正的悲观主义吧:整个 general 个人计算设备的概念,最后也就这b样了。扎克伯格一天到晚捣鼓的那破jb VR,早就被芯片、储存、显示技术的天花板锁死了。

如果你过去 5 年一直关注顶级的电子消费品前沿,就不难理解我在说什么。今天顶级的 LED、内存、SSD 技术,都是 5 年前的老东西,只不过价格降了一半而已。芯片制程还能榨,但 1nm 之后呢?量子计算?

什么 8K120Hz?什么视觉图灵测试?或许还能往前挤一挤,但已经是肉眼可见的死胡同了。

我们这一代肥宅,某种程度上是被摩尔定律的信仰支撑着长大的,现在,欢迎来到上帝已死的时代。

https://mp.weixin.qq.com/s/yB_81hbhvADml_I1GFHudw
在很多人,特别是家人眼里,我因为学习不够认真,错过了改变人生和命运的机会。

成年之前,几乎每个阶段,我身边都会有一两个成绩跟我差不多的朋友,比如班主任拿来和我比较的同桌。而他们后来的学业之路,几乎每一个都比我走得更高更远。高考考到 TOP 985 的,硕博申到藤校的……

只有我,花了 10 年时间,从「伪好学生」的光环中走出来,不装了,放开手脚玩。

https://jesor.me/2022/my-gaokao/
不是,你们动不动拿《大空头》打比方,其实我真的想说,能通过挤兑把泡沫打碎,已经是长痛不如短痛了好吧……

美国人把房子丢给银行硬摆烂的很多,至少没听说过谁给烂尾楼上月供的。以及即便是次贷的泡沫,至少也是有披露义务的,Michael Burry 这样的空头一搜就可以闻到味儿,并主动通过银行的做空工具尝试戳破它。

相比之下你想理解中国债务风险的 exposure,你有什么途径去查城投公司的账?以及你想做空,有任何工具吗?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37888391/answer/2546066628
我以前不怎么喜欢听老编辑聊黄泛区的生殖地狱。一个原因在于,我们这代人(1994)恰好是计划生育被推向高潮后,独生子女成为社会 status quo 的产物。伴随素质教育、减负长大,参加的高考(2012)也是前后 10 年的一个考生低谷,上学的时候天天玩,真要说卷,并不是卷。

但这不妨碍我们一出社会,就直接脸接了棚改去库存的暴击。时代的命运如此,不是你黄泛区独一家。

我经常说我们这一代人,是命中注定摆烂的一代人,分界线基本就在 93、94 这两年,这几年生育率的断崖下跌,其实也就是这一代人「理应成为生育主力但不接棒」的后果。

所以这一期我听起来觉得还挺有意思的,黄泛区群众有一套自己的「悲惨宿命论」,这个理论或许是一种 myth,但当时代黑掉的时候,命运就是命运,相互毁灭的时候,大家与大家都并不相干。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2b91dbfe3fb8069d2e9352b?s=eyJ1IjogIjYwNjJlNjAxZTBmNWU3MjNiYmI2MmNmYSJ9
纽约时报报道香港回归 25 周年。

文章采访了 1978 年逃港,在皇后大道上做面维生的师傅 Wo To,建制派立法会议员容海恩,以及在 2019 年立法会冲突中公开身份,后来离开香港的抗议者 Brian Leung。

https://www.nytimes.com/2022/06/30/world/asia/hong-kong-china-anniversary-handover.html
这一期非常棒。

不仅是听到了很多新的 idea,而且很多书都让人想继续买来细读、深究。

听完的第一感觉是:历史上有非常多的,用性、爱、生育,来对抗这个世界的故事。这非常生机勃勃,但或许只能属于那个「威权机器还没有武装到每一个毛孔」的时代。今天这个时代,人们反抗、或者说表达痛苦的方式只剩下无性、无爱,和不再生育。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2c50d3dc5b51f6d7aa91501?s=eyJ1IjogIjYwNjJlNjAxZTBmNWU3MjNiYmI2MmNmYSJ9
说一个基于观察(完全没有定量分析)的猜想吧。

无论是钟薛高,还是元气森林,它们作为一个从(线上)新渠道起步的品牌,要进入(线下)传统渠道,就是会有很剧烈的摩擦。

元气森林在线上投放、传播的时候,它有一万种方法去跟消费者植入「无糖」的概念,但到了线下,它能做的 toC 层面的传递,就只能在冰柜里点一盏很亮的灯。真要拼成本,渠道效率,定价,它不可能卷得过百事可口。

钟薛高也是一样,线上它可以让带货主播去讲,这个产品的用料如何如何,通过包装设计,依托顺丰,建立一个全国可行的配送网络(在钟薛高之前基本不存在网购雪糕)。但等你走到最后这一步,要进便利店,跟其他所有雪糕放在一个冰柜里拼刺刀的时候,你的成本问题就一下凸显出来了。

雪糕这个产品的地域性很强,因为运输储存成本太贵了。要降低成本,最好的办法就是本地产、本地销。所以大部分南方人小时候没吃过中街、东北大板,北方人也没吃过美怡乐、五羊。就连雪莲这种糖精水冻冰,也是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牌子。

过去 20 年,做到一定「全国性」的雪糕品牌,只有和路雪、雀巢、伊利和蒙牛四家。前两者一直走的是高端路线,后两者都高度依托其牛奶业务的渠道网络。

对钟薛高来说,在原料成本上下功夫,是必须要走的一条路,这样,就算渠道成本高,也可以切进一个细分市场。否则,做一个 1.5-2 倍价格的巧乐兹,是更不可能成的。

元气森林也一样,它早期标榜的就是自己用赤藓糖醇,号称这个比阿斯巴甜更好,(实际上我觉得元气森林远不如无糖可乐耐喝),跟钟薛高说自己用料好,是不是一样的?

我觉得对这两家,以及更多希望从线上切入的快消零售公司来说,找到业务的边界非常重要。钟薛高这一波舆论,显然就是过分突破边界,被反噬的结果。对消费品牌来说,第一步永远是用你的产品,进入一部分人的记忆、认知,甚至改变他们的心智,再来谈更广的 scaling 的问题,才有可能行得通。

这必然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以 10 年计,而不是互联网那种蒙眼狂奔。只不过,有这样耐心的消费品牌,真的很少。
在所有关于 iPod 的故事里,我总会想起 Jason Snell 的那一个:作为 MacWorld 的记者,他提前拿到了一台 iPod。所以,当他女儿出生时(which is iPod 正式发售日三天前),他做了一张歌单,拿到产房,脸上一个音响,迎接女儿降生。

某种程度上,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都是被音乐,用这样的方式串联起来。所以当苹果说音乐生生不息,我相信更多是在说,人性生生不息。

https://jesor.me/2022/ipod-discontinued-but-music-lives-on/
Forwarded from 交差点
xLite 010:把自己放小

为什么我们应对中年危机的方式总是把自己放到一个更大的宿命里?
Forwarded from 交差点
85E5107B-81D5-43CF-BCD3-B664CC0A2F09.jpeg
4 MB
兽爷这篇《祥子决定不拉车了》被删了。

其实事情并不敏感,就是全国 30 几个烂尾楼盘的业主,决定反抗停贷,敞口大概几百个亿,跟河南银行暴雷的几百个亿是同等量级。

具体到这个事情,解法并不难,搞点水灌进去嘛。就算展开成万亿、十万亿,祥子们一起分摊一下伤害,离真正的团灭还远。

这个时刻,远谈不上明斯基时刻,最多只是大家对买房子发财的预期被砍了一刀而已,距离最终的神功大成,还差至少 500 个好友帮砍。

作为一个一只脚踩在地方财政,一只脚踩在活跃资本市场水里的人,我觉得事情还远没到谈「水温」的地步。这个锅子,才刚刚架起来。不是结束,不是结束的开始,只是开始的结束。

只不过有眼睛的人应该看到,我们这代人命运的终局,大概率是一锅汤了。年初我说要给人生「去杠杆」,大家听进去了吗?

最后,最近拿《大空头》来举例的人越来越多了。问题是,08 年被用来快速挤爆泡沫,让贝尔斯登雷曼带毒死场外的工具,你们有吗……时代大幕拉开,希望大家在最难的时刻,也还能维持住自己的人性,找到一点爱吧。

https://archive.ph/3nzDr
偶然听到这首歌,混音堪称灾难级。但它一下把我带回了一个特别具体的,记忆的瞬间。

那是 2016 年,我第一次去东京,从表参道一路逛到明治神宫。在神宫桥上拍照的时候,对面有个日式摇滚乐队在搞街头演出。乐器的放大器明显压住了人声,显得相当刺耳,就像上面那首歌的混音制作一样。

我停在那里听了一会儿,不知道乐队的名字,更不知道他们唱的歌名。但我就是非常清晰地记得那一个旋律的片段,挥之不去,直到现在还可以哼出来。当然,背后的原因可能仅仅是,那是一段比较没新意的旋律,我已经听过无数遍这样而已。

这种感觉非常微妙,细细想来,我似乎又想起了 2014 年某个夜晚,躺在床上听 back number,背靠在墙壁上,有丝丝凉意传来的感觉;又想起了 2017 年某架航班上,我一边听着某一首非常口水的日语歌曲,一边昏昏欲睡,空乘却依然端来了夜宵的感觉。

这种体验就像潮水,特别是在听 J-Rock 的时候,很容易实现一种「当下和过去,远远地呼应,由弱渐强地共振」。之前有一次,和朋友聊天,聊到「交差点」这个概念的外延,我说它本质上就是一切和一切的交汇,以及未来还有无限的瞬间,等着你去与它们相遇,尽管粗糙,尽管格格不入,也都可以被囊括在你的经历中,就像维纳斯接上了欧内的手。

https://music.apple.com/us/album/shiritakunakatta-ushinaunonara/1604483698?i=1604483699

https://open.spotify.com/track/4Uhz9f0VQKcSY867rqz80l?si=009788cab7254548
一个思考:二舅的坚韧,跟「纵向」改善密不可分。

二舅的人生,「横向」跟隔壁村老头比,再苦、再不公平、再不甘心,「纵向」去看,总体还是改善的。公平十年再公平,也是吃不饱穿不暖的十年。

50、60 后这一代人展现出的所谓「民族的坚韧」,几乎都是建立在这一背景下。他们无下限的忍耐,向社会让渡的东西,都是发展的增量。「增长」是他们与时代共处的主旋律,大前提。

包括生小孩也是一样,上一代人生小孩,某种程度上就像三体里描述的「冬眠」,送一个后代,去那个更好的未来。发展到一定程度,年轻人看不到更好的未来,无法和时代共处。这是所有第一世界国家的难题。

这种「社会发展到中等水平,纵向发展减速」的情况,一个解法是「用空间换时间」,用公平普惠的福利,换社会的延续,日本就是典型。当然,想梦回昭和是不可能的,但能续上一口气。

所以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这个民族,最后会有搞出什么更厉害的大智慧,解决这个问题捏。
蝶式键盘为苹果留下了一张 5000 万美元的「罚单」。但它依然是苹果向前探索笔记本电脑「未来形态」的一次激进且有意义的尝试,也是那段历史的一个象征:那时的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技术会一直日新月异。

https://mp.weixin.qq.com/s/Nc3Du150p3YXCAAjhgrsfw
上周日 Pitchfork 发表了这篇《社交网络》OST 的乐评。

写得很好,作者 Jayson Greene 虽然是从乐评出发,但光是从他写每一首曲子对应的电影画面,看他选取的画面切片、叙述的笔触,就不难看出,他把电影的情节也研究得非常细,抓住了很多关键性瞬间。

最近把电视、回音壁、NAS 系统搭好之后,躺沙发上抱着宜家的鲨鲨看了不少电影,老片和新片大概各占一半。不过,在看过上千部电影之后,我不得不说,看新片给我带来的「共鸣、回响感」,反而是衰退的。

这不难理解,当年我们都是从某张 TOP250 片单从高往低开始刷的。所以我觉得,相比于看更多电影,把片量刷到 3000、5000 部,还是把少数最喜欢的电影琢磨透,会更有意思的。

《社交网络》我看过近百遍,不仅是故事情节熟悉,从对白、分镜,人物的某个微表情,甚至某个剪辑的节奏都非常熟捻了,但看完 Pitchfork 这篇乐评,我依然会想要对照它里面讲的一些跟配乐有关的细节,再品味一遍。这也是一部真正的好作品必要的特质。

https://pitchfork.com/reviews/albums/trent-reznor-atticus-ross-the-social-network/
2025/10/28 02:38:06
Back to Top
HTML Embed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