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WORLDOBSERVATIONLOG Telegram 2423
万颗卫星上天难

2025年,一笔“泼天的富贵”砸向了中国的商业航天市场,却硬生生卡在了发射环节。所谓“泼天”,具象为一个总预算6.16亿元人民币的火箭发射订单,招标方是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采购目的是为旗下“千帆星座”的规模化组网寻找火箭运力。

然而,从2月到8月,这笔订单反复启动招标,又反复宣告失败,理由很简单:递交投标文件的供应商“不足3家”。而根据《招标投标法》相关规定,投标人少于3个不得开标,只能重新招标。

接二连三的失败,指向了一个明确的现实:市场上能接下这笔大单的“民营火箭公司”,凑不够数。这让卫星公司们很“着急”,因为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先到先得”的规则,卫星的轨道和频率资源是有“保质期”的,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按照环环相扣的时间节点,完成规定比例的卫星发射,否则申请的资源就会失效。

当前,垣信卫星的“千帆星座”和另一家中国星网的“GW星座”申报的卫星总量已突破30000颗,发射任务可谓艰巨。公开信息显示,从7月底到8月中旬,中国星网通过5次发射,将38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前后共使用了4种不同型号的运载火箭;而垣信卫星的“千帆星座”,截至2025年3月,也已将90颗卫星部署在轨。

卫星产业的“米”已满仓,但市场却忽然发现,能把这些卫星稳定、廉价送上天的火箭,却还不够用——自2014年政策开闸以来,中国的民营火箭公司已经奋战了10年,全行业依然缺少一款能够对标SpaceX“猎鹰9号”的、在运力指标上成熟、在成本上具备优势的大运力液体运载火箭。

垣信卫星“合格供应商不足3家”的招标结果,让一个长期存在于业内的矛盾,以一种直白的方式摆上了台面:下游的卫星公司们急着“上天”,但在国家队主力火箭已被中国星网高密度发射任务占用的背景下,能提供补充运力的民营火箭公司还赶不上趟。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的规则,卫星的轨道和频率资源并非永久有效,其分配虽然遵循“先申报先使用”原则,却附带了严格的发射时限,通常来说,一个星座计划在立项7年内必须发射第一颗卫星,9年内要完成总规模的10%,12年内完成50%,到第14年,必须完成全部卫星的发射部署。

在这场争夺中,SpaceX(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星链”(Starlink)计划已遥遥领先。根据该公司披露的信息,“星链”的远期规划超过4万颗卫星,仅在2025年前8个月,SpaceX就通过77次发射,将超过1900颗“星链”卫星送入轨道。

这场太空“圈地”运动的紧迫性,直接体现在了发射节奏上。根据中国卫星(600118.SH)的半年报,2025年上半年,中国共进行了35次航天发射,已创下历史同期新高。而据经济观察报记者梳理,这一高密度发射的态势在下半年得以延续,尤其以中国星网为代表。在7月27日至8月17日的21天里,中国星网以前所未有的密度,完成了5次组网发射,将38颗卫星送入太空,长征五号乙、长征六号甲、长征八号甲、长征十二号——多款国家队主力运载火箭在文昌、太原、海南三大发射场轮番上阵,为其提供了保障。

但即使是中国星网的发射节奏,放到全球的商业航天格局中,尤其是与SpaceX对比,差距依然明显。公开信息显示,仅在2025年前8个月,SpaceX一家公司就完成了100次轨道级发射任务。

订单再多,卫星上天最终要靠火箭运力来兑现。垣信卫星2025年以来的招标过程充分说明了当下火箭运力的“瓶颈”。8月15日,垣信卫星公布了包件二的中标候选人结果,蓝箭航天、天兵科技和中科宇航3家民营火箭公司入围。这是民营火箭首次集体进入国家级星座的供应商名单,被业内视为一个行业标志性事件。但故事的另一面是,垣信卫星为“一箭10星”准备的6.16亿元预算,依然没能花出去。8月11日,垣信卫星在中国招投标公共服务平台发布公告,正式宣布包件一招标失败,原因与半年前如出一辙:递交投标文件的供应商不足3家。

至此,垣信卫星的招标过程,算是也给行业“摸了一个底”:市场上能稳定提供大运力发射服务的民营火箭公司,实在是凑不够数。这意味着,要解决运力问题,唯一的指望,就落在了那些尚未完成首飞的民营火箭身上。

成本方面,正悦投资的高级投资经理何艺娟给记者算过一笔账SpaceX的发射报价折合人民币约在每公斤2.1万元;作为对比,国内商业火箭的报价,普遍在每公斤6万元至15万元之间。

在可靠性上呢?公开数据显示,自2010年首飞以来,“猎鹰9号”系列火箭已执行超过500次发射,成功率达到99.43%。与SpaceX的高成功率相比,中国民营火箭公司仍需频繁面对失败的考验。比如,在2025年8月15日,蓝箭航天的“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三”运载火箭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点火升空后,飞行出现异常,发射任务失利。

面对市场的现实需求,中国的民营火箭公司,走出了两条截然不同的路。

第一条路,可以称之为“先吃上饭”。这条路以中科宇航、东方空间、星河动力等公司为代表,其共同特点是在研发下一代大运力液体火箭的同时,先用技术相对成熟、研发周期更短的固体火箭,来响应市场上一部分“小、快、灵”的发射需求。

另一条路,则是“一步到位”的理想主义。这条路的代表是天兵科技、蓝箭航天、深蓝航天等从创立之初就将主要资源投入大运力、可回收液体火箭研发的公司。

支撑这一选择的,是另一套商业逻辑。真成投资创始合伙人李剑威曾向记者表示,固体火箭技术与液体可回收技术不存在继承关系,国家队在这方面已经做得很成熟,民营公司如果要在运载火箭领域做出成绩,必须专注于能够从根本上降低成本的可回收液体火箭。换句话说,这条路径的拥护者认为,与其在过渡性产品上花费资源,不如集中全部精力,去攻克那个能一劳永逸解决行业最大痛点——大规模组网的运力成本——的终极产品。

2025年8月15日,垣信卫星公布了“一箭18星”运载火箭发射服务采购项目的中标候选人:蓝箭航天、天兵科技和中科宇航。也就是说,市场的选择,最终落在了3款尚未首飞,但纸面参数足够“解渴”的液体火箭身上。3款火箭的运载能力,均远超垣信卫星包件二中“800公里近地轨道不小于4.8吨”的要求,这也解释了为何之前合格的供应商“凑不够数”——牌桌上能跟注的玩家,确实只有这几个。这3款被市场寄予厚望的火箭,都还没有一次成功的入轨飞行记录。

发射场、供应链、资本市场,一张为大运力火箭“上天”而准备的网络,已初步成型。现在,卫星公司们和整个行业都在等待——等待那几次关键的首飞,为那些蓄势待发的规模化星座组网计划,按下启动键。

https://mp.weixin.qq.com/s/YG1LjJVzKMpgRkJ1_1gfGA
19



tgoop.com/NewWorldObservationLog/2423
Create:
Last Update:

万颗卫星上天难

2025年,一笔“泼天的富贵”砸向了中国的商业航天市场,却硬生生卡在了发射环节。所谓“泼天”,具象为一个总预算6.16亿元人民币的火箭发射订单,招标方是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采购目的是为旗下“千帆星座”的规模化组网寻找火箭运力。

然而,从2月到8月,这笔订单反复启动招标,又反复宣告失败,理由很简单:递交投标文件的供应商“不足3家”。而根据《招标投标法》相关规定,投标人少于3个不得开标,只能重新招标。

接二连三的失败,指向了一个明确的现实:市场上能接下这笔大单的“民营火箭公司”,凑不够数。这让卫星公司们很“着急”,因为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先到先得”的规则,卫星的轨道和频率资源是有“保质期”的,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按照环环相扣的时间节点,完成规定比例的卫星发射,否则申请的资源就会失效。

当前,垣信卫星的“千帆星座”和另一家中国星网的“GW星座”申报的卫星总量已突破30000颗,发射任务可谓艰巨。公开信息显示,从7月底到8月中旬,中国星网通过5次发射,将38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前后共使用了4种不同型号的运载火箭;而垣信卫星的“千帆星座”,截至2025年3月,也已将90颗卫星部署在轨。

卫星产业的“米”已满仓,但市场却忽然发现,能把这些卫星稳定、廉价送上天的火箭,却还不够用——自2014年政策开闸以来,中国的民营火箭公司已经奋战了10年,全行业依然缺少一款能够对标SpaceX“猎鹰9号”的、在运力指标上成熟、在成本上具备优势的大运力液体运载火箭。

垣信卫星“合格供应商不足3家”的招标结果,让一个长期存在于业内的矛盾,以一种直白的方式摆上了台面:下游的卫星公司们急着“上天”,但在国家队主力火箭已被中国星网高密度发射任务占用的背景下,能提供补充运力的民营火箭公司还赶不上趟。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的规则,卫星的轨道和频率资源并非永久有效,其分配虽然遵循“先申报先使用”原则,却附带了严格的发射时限,通常来说,一个星座计划在立项7年内必须发射第一颗卫星,9年内要完成总规模的10%,12年内完成50%,到第14年,必须完成全部卫星的发射部署。

在这场争夺中,SpaceX(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星链”(Starlink)计划已遥遥领先。根据该公司披露的信息,“星链”的远期规划超过4万颗卫星,仅在2025年前8个月,SpaceX就通过77次发射,将超过1900颗“星链”卫星送入轨道。

这场太空“圈地”运动的紧迫性,直接体现在了发射节奏上。根据中国卫星(600118.SH)的半年报,2025年上半年,中国共进行了35次航天发射,已创下历史同期新高。而据经济观察报记者梳理,这一高密度发射的态势在下半年得以延续,尤其以中国星网为代表。在7月27日至8月17日的21天里,中国星网以前所未有的密度,完成了5次组网发射,将38颗卫星送入太空,长征五号乙、长征六号甲、长征八号甲、长征十二号——多款国家队主力运载火箭在文昌、太原、海南三大发射场轮番上阵,为其提供了保障。

但即使是中国星网的发射节奏,放到全球的商业航天格局中,尤其是与SpaceX对比,差距依然明显。公开信息显示,仅在2025年前8个月,SpaceX一家公司就完成了100次轨道级发射任务。

订单再多,卫星上天最终要靠火箭运力来兑现。垣信卫星2025年以来的招标过程充分说明了当下火箭运力的“瓶颈”。8月15日,垣信卫星公布了包件二的中标候选人结果,蓝箭航天、天兵科技和中科宇航3家民营火箭公司入围。这是民营火箭首次集体进入国家级星座的供应商名单,被业内视为一个行业标志性事件。但故事的另一面是,垣信卫星为“一箭10星”准备的6.16亿元预算,依然没能花出去。8月11日,垣信卫星在中国招投标公共服务平台发布公告,正式宣布包件一招标失败,原因与半年前如出一辙:递交投标文件的供应商不足3家。

至此,垣信卫星的招标过程,算是也给行业“摸了一个底”:市场上能稳定提供大运力发射服务的民营火箭公司,实在是凑不够数。这意味着,要解决运力问题,唯一的指望,就落在了那些尚未完成首飞的民营火箭身上。

成本方面,正悦投资的高级投资经理何艺娟给记者算过一笔账SpaceX的发射报价折合人民币约在每公斤2.1万元;作为对比,国内商业火箭的报价,普遍在每公斤6万元至15万元之间。

在可靠性上呢?公开数据显示,自2010年首飞以来,“猎鹰9号”系列火箭已执行超过500次发射,成功率达到99.43%。与SpaceX的高成功率相比,中国民营火箭公司仍需频繁面对失败的考验。比如,在2025年8月15日,蓝箭航天的“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三”运载火箭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点火升空后,飞行出现异常,发射任务失利。

面对市场的现实需求,中国的民营火箭公司,走出了两条截然不同的路。

第一条路,可以称之为“先吃上饭”。这条路以中科宇航、东方空间、星河动力等公司为代表,其共同特点是在研发下一代大运力液体火箭的同时,先用技术相对成熟、研发周期更短的固体火箭,来响应市场上一部分“小、快、灵”的发射需求。

另一条路,则是“一步到位”的理想主义。这条路的代表是天兵科技、蓝箭航天、深蓝航天等从创立之初就将主要资源投入大运力、可回收液体火箭研发的公司。

支撑这一选择的,是另一套商业逻辑。真成投资创始合伙人李剑威曾向记者表示,固体火箭技术与液体可回收技术不存在继承关系,国家队在这方面已经做得很成熟,民营公司如果要在运载火箭领域做出成绩,必须专注于能够从根本上降低成本的可回收液体火箭。换句话说,这条路径的拥护者认为,与其在过渡性产品上花费资源,不如集中全部精力,去攻克那个能一劳永逸解决行业最大痛点——大规模组网的运力成本——的终极产品。

2025年8月15日,垣信卫星公布了“一箭18星”运载火箭发射服务采购项目的中标候选人:蓝箭航天、天兵科技和中科宇航。也就是说,市场的选择,最终落在了3款尚未首飞,但纸面参数足够“解渴”的液体火箭身上。3款火箭的运载能力,均远超垣信卫星包件二中“800公里近地轨道不小于4.8吨”的要求,这也解释了为何之前合格的供应商“凑不够数”——牌桌上能跟注的玩家,确实只有这几个。这3款被市场寄予厚望的火箭,都还没有一次成功的入轨飞行记录。

发射场、供应链、资本市场,一张为大运力火箭“上天”而准备的网络,已初步成型。现在,卫星公司们和整个行业都在等待——等待那几次关键的首飞,为那些蓄势待发的规模化星座组网计划,按下启动键。

https://mp.weixin.qq.com/s/YG1LjJVzKMpgRkJ1_1gfGA

BY 新·世界观察日志


Share with your friend now:
tgoop.com/NewWorldObservationLog/2423

View MORE
Open in Telegram


Telegram News

Date: |

Ng was convicted in April for conspiracy to incite a riot, public nuisance, arson, criminal damage, manufacturing of explosives, administering poison and wounding with intent to do grievous bodily harm between October 2019 and June 2020. Concise Telegram Channels requirements & features Developing social channels based on exchanging a single message isn’t exactly new, of course. Back in 2014, the “Yo” app was launched with the sole purpose of enabling users to send each other the greeting “Yo.” How to create a business channel on Telegram? (Tutorial)
from us


Telegram 新·世界观察日志
FROM Americ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