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gram Web
Apple Watch Ultra 与山、海之间,其实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一切从概念出发,只不过在我心中,形成了一种微弱的连接,引发了冲动。

但就是这种粗糙的、模糊的、心血来潮,甚至有点不知所谓的连接,可以吗?

当然可以。在这个不用微信就无法正常生活,万事都有小红书笔记带你攻略的时代,难道我们的技术和生活,还啮合得不够紧密吗?那些对接得严丝合缝的功能与需求,还有被评价和活用的空间吗?

https://jesor.me/2022/apple-watch-ultra-review/
小破不入渠🌏 pinned «Apple Watch Ultra 与山、海之间,其实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一切从概念出发,只不过在我心中,形成了一种微弱的连接,引发了冲动。 但就是这种粗糙的、模糊的、心血来潮,甚至有点不知所谓的连接,可以吗? 当然可以。在这个不用微信就无法正常生活,万事都有小红书笔记带你攻略的时代,难道我们的技术和生活,还啮合得不够紧密吗?那些对接得严丝合缝的功能与需求,还有被评价和活用的空间吗? https://jesor.me/2022/apple-watch-ultra-review/»
晚上终于抽时间把《Edgerunner》看了。

你可以从很多角度理智地批评它:内核单薄,呈现虚弱,cliche 过多……总之不是那种看完把大腿拍肿,大呼牛逼的神作,依然停留在「Netflix 出品」的质量象限里。

但在 binge-watching 它的过程中,特别是后半程,我依然收获了近年来少有的,个人情感与作品激烈共振的体验,最后一集的片尾曲响起,还是忍不住哭了。

这种共振迅速超越了作品本身。在最后短短几分钟时间里,我想起了丁次吃下最后一颗红丸后守护朋友的爆种;《Darling in the Franxx》里的那些吻;《攻壳机动队》里游离、融合的灵魂;《尼尔》结尾里被病毒侵蚀,失去理智的 9S;甚至是《秒速五厘米》讲的那个,两个人错过在更巨大、更渺茫的世界里的故事。

当然,还有那个最关键的元素,月亮。你几乎没法不想到 To The Moon 里的那一句:「如果迷路了,我们就在月亮上相见吧。」

所以静下来之后,我一直在想,《Edgerunner》引发的这种共振,到底是模糊的偶然,还是一种设计好的必然。但稍微思考之后,我觉得这并不重要,重要的依然是共振的体验本身:它带你回溯了那些,在你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记的,最宝贵的东西。

而我猜,David 在被义体夺取心智,彻底失去人性之前,他脑海里也曾走马灯一般,闪过这一切。
以前读《活着》、《茶馆》,以及看《大宅门》、《金粉世家》这种电视剧,不难理解作者想表达的那种「人生中短暂的阳光和煦,被时代迅速冲散」的感觉,但很难有什么体感,毕竟那是 00 年代,我才 10 岁出头。

后来玩《CLANNAD》,看《秒速 5 厘米》,是 10 年代,18 岁前后的事情,就有点切身体会到,什么是「人生渺渺,有些命运和转折,注定无法被把握」。但那些都是「特写到个人的小叙事」,本质上是可盐可甜的,10 年代后半段,无论是《你的名字》,还另一部我很喜欢的《听见涛声》,呈现的就是另一种展开。

直到 2020 年代,三年,让人彻底明白,什么是被时代的不确定性席卷、支配,被恐怖笼罩。到今天,我相信即便是最信奉岁月静好的乐观主义者,也应当感受到了寒气弥漫。

想到《低俗小说》里 Butch 的父亲在德军战俘营,把金表藏在屁眼里的那个故事。突然觉得或许 21 世纪前 20 年的这段阳光和煦,也会成为我们这代人唯一值得珍惜,会反复被拿出来摩挲的「珍宝」吧。

只不过我们既没法像 Butch 一样守护它,也没法像 David Martinez 那样,将它以一杯鸡尾酒的形式传递下去。而是只能任凭一切散佚在空中,这就是最好的结局。
小破不入渠🌏 pinned «不得不感叹,2001(入世)到 2008(奥运),就是属于 8090 这代人的一个,短暂的黄金时代。 过往的伤痛,在实用主义引领高速发展的抚慰下,稍微结痂了。现在回想,其实当年江总书记接受华莱士采访,也算是他在离任前,对人民、对世界的一个承诺和交代了。 直到 2008 年,「China」这个标签的国际声望算是达到一个新的最大值,接二连三的灾难和奥运会的成功,至少表面上形成了绝佳的对比,两岸三地也前所未有地凝聚。「那时的人们走路带着风,眼里都有光」,话是这么说的。 2009 年,奥巴马访华的时候,接受…»
这一集很有意思,不明白播客请来的第一个美国(非华人)嘉宾,结果他的观点,是自 20 大以来,相对最温和、最乐观的。他主张中美不仅不能脱钩,更是要「在一定条件下挂钩」。

其中有两个点,比较引起了我的注意,一个是,直到今年夏天,吕思德博士在落地台北、东京和首尔时,都需要进行隔离(即便是自我隔离)。隔离,或者说「疫情管控」并不等于「动态清零」,也从来不是中国限定的防疫手段。

然后,吕思德博士提出,中国共产党与社会建立了一种「契约」,即出让政治自由换取富裕,现在这个「契约」中的「一天比一天富裕」正在被修改为「一天比一天秩序」。

当然,这个观点对于身处中国的公民来说,可能比较没有说服力,毕竟在一个缺乏政治权利的环境下,你并不能就这个「契约」进行谈判。但我觉得这可能给我之前一直在说的「去杠杆」提供了一个角度,这个合约的条件不行,我不下筹码了总可以吧。

而我觉得这可能是中国社会少有的,也是必须把握的一个权利。

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44ZShd2zen8Bn5s0jgjCSz
意外刷到这个视频。

虽然我不是这个学校的,但这个视频几乎 100% 精准地 capture 了 00 年代末的「湘北」高校生活。你可以从中一窥,在素质教育、课改大力推行,且高考报名人数持续下降,高校扩招的背景下,高中生活是个什么样的。

这就是我经常挂在嘴边的,我怀念的那个「高中生活」。没那么卷,也不是很累,周末双休,真的有社团,每个学期都有各种活动,学生会在一定程度上真的是一个「学生自治组织」。课余大家谈天说地,且可以非常露骨地聊政治,构建出后来被我们摩挲半生的共识。

这一段历史的高潮,正如这个视频所展示的,是 2010 年以前。往后,衡水经验逐渐传过来,周末补课也断断续续地开始了。到 2012 年,我的高考,是前后十年里报名人数的最低谷。我们毕业后,「卷」时代的大幕徐徐拉开。

下面有人评论:「我没见过他们,又好像都见过他们。」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eP4y1m7cH
这个游戏,连载到现在,已经是虚构故事与现实世界的互文。

这件事到底是主创有意为之,还是乐子人玩家刻意缝合,很难有什么定论,一切都是互相 neta 的结果。

同样的,我很难笃定地讲,须弥这段主线,就一定是创作于 2022 年 4 月的上海。从故事主线,具体到情节、念白,肯定有更长的创作周期。

但无论如何,这句念白就诞生于这个「非必要不做梦」的时代,大慈树王最后说:「唯有它们,才能彻底驱逐那些疯狂,唯有梦,才能将意识从最深沉的黑暗中唤醒」,须弥的子民,被从无限循环的花神诞祭、从魔鳞病里被解放出来,得享美梦。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7D4y1t74j
小破不入渠🌏 pinned «https://twitter.com/Jesoooor/status/1512645669915623424»
我今年最后的 inner peace,都来自于「不再投资任何东西」。

今年没什么 easy money 赚了,也没去发展客户,市场不好也就不炒股了,距离更坚定的不育只差结扎了。

日常生活就是吃、喝、运动、玩游戏,当你认定了最后的结局就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时候,所有的事情都是理所当然,只不过分布得没那么均匀。

病死的憋死的跳楼的上吊的烧死的,只不过是加速奔赴那个终点而已捏,所有人都要去的😊,把循环掐死在这一代就好。
如果以「进入公共领域创作内容」(aka 水知乎)作为起点,今年也算是我进入内容行业 10 周年。

这 10 年,所谓的新闻理想、内容初心,确实是丢得差不多了,今天的我,面对甲方再离谱的需求,也基本只会回复一个「好的,ok,没问题。」,吃饭嘛,不寒颤,行业大环境也就是如此。

但人作为人,总有生活的底线要守护。不是说什么被关个三年,也可以叫都不叫唤一声。对有的人来说,生活可以妥协妥协再妥协,作为一个做内容的,你某种程度上在用一种 narrative,定义大家的生活,就越是不能妥协。

在中文互联网摸爬滚打 10 年,我当然知道有不少鬣狗盯着我,想把我打成某种反动派。但观察、记录、讲述,这就是不分立场的内容初心。这两天看到很多同仁,不一定能通过媒体渠道发声,就用朋友圈拉住阵线,也已经是很伟大的成就了。

守护自己的生活,总是最重要的,度过了一个很好的周末,后面会准备一些圣诞礼物,提前祝大家节日愉快。
Forwarded from 谭家胖的自留地🫸🎨😳 📺🫷
江泽民在上海益民一厂时期,建议给新的棒冰取名为「光明牌」棒冰,同时配合「中国人食用中国货」的营销,成功超越了当初曾经垄断市场的「美女牌」棒冰。

今天,让我们一起吃一口「光明牌」
NYT 发文。

At first he tried to mollify ascendant conservatives who opposed China’s tentative steps toward a market economy. But ultimately he pushed to open the economy to the outside world even after Mr. Deng’s health and power had waned.

https://www.nytimes.com/2022/11/30/obituaries/jiang-zemin-dead.html
我个人看待江泽民:

1. 他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稳住了政局的「温和派」领导。这或许与他「绵里藏针」的性格有关。但他没有亲自投身过红色革命,不过分强调意识形态,更擅长用具体的方法拆解问题。

2. 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标志性的「技术官僚」,接受良好的自然科学教育,懂多门语言,爱好、擅长文艺,年轻时从事技术岗位,未经激烈斗争成为政治家。后来提拔朱镕基作为总理,同样是一个关键的「技术官僚上位」之标志。

3. 他是新中国,乃至于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历史上第一个,也可以说是唯一一个,具备个人魅力、光环,能像西方政治家一样临场应变,而不是只会照本宣科的领导。我认为正是这一特质,让他治下的中国,成功走向了世界。

4. 江泽民受任之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台湾解严开启直选,中国也刚刚经历了 89 年的伤痛。此时无论是内部保守派的压力,还是外部对中国的看法,都紧绷在一根弦上,可以说是千钧一发。但他依然推动中国走向世界,才有了后来的「全球化时代」。

5. 后冷战时代,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都建立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江泽民的不懈推动,一切以 2000 年他接受 Mike Wallace 采访为高潮,以 2001 年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为结局。所幸,世界接受了中国,中国也接受了世界。这不仅改变了中国 14 亿人的生活,也为至今 20 年的世界奠定了一个更稳固的时代基础。
2025/10/25 14:45:46
Back to Top
HTML Embed Code: